高祖李渊武德年间(公元618-626年),景德镇地区瓷业有了较大的发展,出了两个名人,一个叫陶玉,一个叫霍仲初。据志书记载:“唐武德中,镇民陶玉者,载瓷入关中,称为假玉器,且贡于朝,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。”陶玉是镇里的钟秀里人,他所烧的“陶窑”瓷器“瓷色亦素,土善腻,质薄,佳者莹缜如玉”。这些文字记载说明了一个事实:当时的景德镇地区从汉到唐,不仅一直从事陶瓷业生产,而且经过近千年来的探索和追求,早已从制陶阶段进入制瓷阶段,唐代的瓷器已有相当成就,在国内有较大影响。
从景德镇的制瓷历史看,元代是一个创新时期。这个时期除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大量烧造青白瓷外,其最大成就就是创制成功至今仍享有盛誉的青花瓷。1929年,英国人霍布逊发现一只标有元至正十一年(公元1351)铭款的景德镇青花云龙象耳瓶。实物表明,公元十四世纪初期,景德镇就已烧制成功质量很高的青花瓷器。元以前,瓷器装饰比较单调,以刻花、划花、印花为主,因此青花的烧制成功,开创了白瓷彩绘的新时代,成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。它一出现,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,使景瓷生产出现空前繁荣局面。从各博物馆现存的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看,制瓷工艺相当成熟,质量已达到很高水平。
元代出现了许多技艺绝伦,名震遐迩的陶艺家,如以制“卵幂杯”、“琉霞盏”闻名于世的“壶隐道人”吴昊十九,他所制的薄胎瓷“卵幂杯”被誉为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瓷器之一。仿古瓷制作名家周丹泉所制的仿古瓷器,使人无法辨其真假,以致一件精品问世,四方重价追求,千金竞市。另一仿古名家崔国懋声名更大,他所仿宣德,成化窑的瓷器号称“崔公窑”,名噪当时,四方争购。
在清代景瓷的发展过程中,为景瓷作出突出贡献的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没。他在景德镇督陶15年,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、成绩最著的督陶官。15年中,他不以“官”凌驾陶民头上,而以“民”虚心向陶民学习,与工匠打成一片。到镇之初,于制瓷一无所知,就杜门谢客,悉心钻研陶务,与工匠同食息三年,终于变外行为内行,掌握了制瓷方面的各种知识,并身体力行,与瓷工们一起从事工艺钻研。同时,对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,从理论上加以提高,先后编写出《陶务叙略》、《陶冶图说》、《陶成纪事》、《瓷务事宜谕稿》等著作。特别是《陶冶图说》这部图文并茂的著作成了陶瓷工艺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重要文献。他督陶时的瓷器产品世称“唐窑”,其制造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清人蓝清所著的《景德镇陶录》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:“公深谙土脉火性,慎选诸料,所造俱精莹纯全……厂窑至此,集大成矣”。晚年,他把自已的诗文收集成册,名为《陶人心语》,完全以陶人自居。除唐英之外,还有几位督陶官,对景德镇制瓷器业也有不同程度的贡献。如从清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驻景德镇御窑厂的督陶官臧应选,该时期出产的官窑瓷器被称为“臧窑”,产品诸色俱备,尤以蛇皮绿、鳝鱼黄、吉翠、黄斑点为佳,鲜红色更为著名。清康熙年间任江西巡抚的郎廷权,在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年的七年中,兼负景德镇督陶之责,他热心于瓷器的研究,突出成就是郎窑红(也叫宝石红)的烧制成功,还有素三彩等。年羹尧于雍正四年来景德镇兼管御窑厂窑务,此后十年官窑所产瓷器称为“年窑”,釉色发明甚多,以胭脂釉最著名,还有“雨过天青”等色釉也很突出。还值得一提的是,一个外国图家也曾为景德镇瓷业作出贡献,他的中国名字叫郎世宁,意大利人,1715年作为传教土来到中国,并被招进宫廷,成为一名专职画家。他曾在景德镇为宫廷创作了大量的瓷板壁书和其他陶瓷作品,他的中西结合绘现风格给后人有较大影响。
民国期间,瓷业改革者杜重远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改革倾注了心血,他力主重新振兴景瓷,成立陶业管理局,自任局长。从外地招揽人才,培训瓷业工人,制订改革陶瓷工业的各项措施,促使景德镇瓷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。陶瓷美术方面,随着清末民初以程门、金品卿、王少维等为代表的文人派浅绛彩瓷,一改前朝华缛浓艳、追求简约淡雅的清新风格之后,汪晓棠、潘?宇等又以粉彩颜料绘瓷,大大扩大了色彩领域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,王琦、王大凡、邓碧珊、汪野亭、程意亭、刘雨岑、徐仲南、田鹤仙等八人在珠山定期聚会,切磋陶瓷美术,研讨装饰书艺,被称作“珠山八友”。这些文人艺友当时都有较高技艺和声望,各有专长,风格迥异,名噪海内外,把景德镇的粉彩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。